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在廣州誕生,并于今年4月1日實施,辦法中開出的“罰單”是城市居民凡不按照規定分類丟棄垃圾的,每次罰款50元;
北京門頭溝區早在2007年就已經啟動了農村垃圾從源頭分類的“王平模式”,將生活垃圾分為三類,灰鐵皮桶放爐灰渣土、黃塑料桶放廚余垃圾、綠塑料桶放可再生垃圾;
沈陽部分小區去年初起實行了“垃圾不落地”作業模式,生活垃圾從出戶、收集、裝運、壓縮、最后填埋利用,整個過程中不落地……
近年來,對于垃圾分類處理,國內許多城市和地區都進行了實踐和探索,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。
的確,垃圾如何處理已成為當前現代化城市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。有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面臨“垃圾圍城”困局,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占據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,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。因此,環保專家普遍認為,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是今后城市垃圾處理的大趨勢,這也是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。
今年3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,到2015年,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%以上,50%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。
事實上,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,我國就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,國家有關部門在2000年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名單。
據了解,目前,尚有不少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進展不夠理想,一些城市既沒有建設餐廚垃圾、農貿市場垃圾、廢舊電池處理的專項設備,也沒有建立大型分揀中心。所以,盡管有了垃圾分類箱,最終還是被混合運走,達不到預期效果。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分類垃圾回收系統,是導致一些城市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多年卻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。
垃圾處理是指實現“三化”,即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。如何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循環利用,將垃圾變廢為寶?
有專家指出,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,涉及垃圾的分別回收、分別加工利用、分別處理等諸多環節。長效的垃圾分類、收集、運輸和處理應引入市場機制,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,讓居民從中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,也讓參與的企業有利潤可圖。要想解決垃圾問題,讓垃圾處理有利可圖,以吸引市場資本涌向這個產業,實現公益事業的產業化運作,這是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做的事。
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,有代表、委員就在議案、提案中建言,由城建規劃部門制定居民小區建設配套標準,規定所有新建小區均需按照每3000戶至少20平方米配套建設“社區垃圾分類回收站”,直接回收居民分類后的垃圾;并配備相應設備,完成社區廚余垃圾初步減量,如脫水等預處理、有害垃圾分離、其他垃圾精細分類的職能。建設費用由開發商承擔,運營費用計入物業管理費統一收取。
針對如何加快我國城鎮垃圾和污水處理產業化的問題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也談到,我國垃圾處理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機遇,國家對這項產業的扶植政策已經相當優厚,同時,預計未來的幾個5年計劃中,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將有4000億至6000億元的市場。各地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,有針對性地借鑒發達國家上百年積累下來的垃圾和污水處理經驗,政府部門、公眾和企業密切配合,形成合力,在制度建設、工作重心、管理方法、社會行為等方面下功夫,來促進垃圾處理的產業化、市場化和資源化。
國家“十二五”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,未來5年要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,完善分類回收、密閉運輸、集中處理體系,推進餐廚廢棄物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。 |